新食品原料是指在我国无传统食用习惯的以下物品: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分离的成分;原有结构发生改变的食品成分;其他新研制的食品原料。新食品原料不包括转基因食品、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新品种,上述物品的管理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与此同时,新食品原料的概念也正式取代了原有的新资源食品。
2008 年以来,国家卫生计生委(原卫生部)已公告批准的新食品原料共计 96 种,可归属于植物源新食品原料有 69 种,见表 1。

大量研究表明,植物源新食品原料除含必需营养成分外,同时含有一些低分子量生物活性物质,如类胡萝卜素、辣椒素、姜黄素、类黄酮、多酚、皂苷、单萜类以及植物甾醇等,它们具有增强免疫力、调节人体脂质代谢、辅助降血脂、降血压、保护人体和预防慢性疾病的作用。
特医产品是给特定生理阶段及病理状态下的人群提供营养,这类人群如同婴儿一样“敏感”,并且不同生理阶段和不同病理状态有其自身的代谢特点和营养需求,很多生物活性物质在临床研究还不成熟,因此不得添加。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申请材料项目与要求(试行)(2017 修订版)》规定,特医食品中“不得添加标准中规定的营养素和可选择成分以外的其他生物活性物质”,也就是说,只能添加标准以内的营养素和可选择添加成分。现有公布的新食品原料中只有 β- 羟基 -β- 甲基丁酸钙(CaHMB)明确说明使用范围包括特医食品,如肌肉衰减综合征患者的全营养配方食品规定:应选用优质蛋白质,添加亮氨酸或 β- 羟基 -β- 甲基丁酸盐类,亮氨酸含量应不低于0.086 mg/100 kCal,或 β- 羟基 -β- 甲基丁酸盐类不低于 0.36 mg/100 kJ,可添加其他必需氨基酸;CaHMB联合精氨酸、赖氨酸等组合配方,在少肌症中可明显改善肌肉蛋白质衰减,促进蛋白合成,有效改善老年人的营养状况。
近年来,国外FSMP产品使用原料以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短肽蛋白等营养元素为主;而国内企业开发的特医食品产品配方则要更丰富一点,探索选用植物源新食品原料如菊粉、低聚木糖、植物甾醇、竹叶黄酮、植物源生物活性肽(如小麦低聚肽)、中链甘油三酯(MCT)等植物源新食品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