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砷化氢,又称砷化三氢、砷烷、胂。标准状态下,砷化氢是一种无色、无明显刺激性、略有大蒜样臭味的气体。可溶于酸、碱、乙醇、甘油等多种有机溶剂,略溶于水,在水中可溶解为砷酸和氢化物。
砷化氢属高毒类,是一种剧烈的溶血性毒物,其毒作用较快。人中毒后可出现明显溶血、无尿症状,继而死亡。人吸入砷化氢最低中毒浓度约为 10mg/m³,急性致死浓度约为750 mg/m³·30min。
冶金工业,含砷的金属矿石在冶炼、加工、贮存过程中,与工业硫酸或盐酸等酸类反应,或用水浇熄炙热金属矿渣,或堆放的金属矿渣遇湿,均可产生砷化氢。
生产和使用乙炔、生产合成染料、电解法生产硅铁、氰化法提取金银等生产活动中也可产生砷化氢。
由无机砷或有机砷水解可产生砷化氢。废水中微生物能利用其中的无机或有机砷制造砷化氢,故清理阴沟、下水道工人,若无防护措施,偶可引起急性中毒。或鱼舱中海鱼腐败使有机砷转化为砷化氢致使下舱工人中毒。
一般表现
轻度中毒:全身乏力、头晕头痛、四肢酸痛,伴恶心呕吐、腹部隐痛,出现溶血表现。

重度中毒:迅速出现明显溶血症状,伴剧烈头痛、眩晕、倦怠、意识模糊、恶心、呕吐持续,不能进食,肾区胀痛明显。肝区胀痛也较多见。呼气中可有蒜臭味。

1.接受上岗前培训,掌握预防中毒的相关知识,提前了解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
2.注意工作场所内设置的相关警示标识。
3.可产生砷化氢的生产流程严加密闭、提供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设施。如在车间砷化氢气体易泄漏处加强机械通风,设置通风罩,在工人操作处设置事故预警装置。
4.作业时严禁明火、火花、高热,使用防爆电器和照明设备。
5.定期监测作业场所空气中砷化氢浓度(职业接触限值是MAC(最高容许浓度)0.03 mg/m3 )。
6.注意个人防护。浓度超标时,佩戴过滤式防毒口罩或面具,高浓度时必须佩戴空气或氧气呼吸器。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佩戴空气呼吸器。定期检查、维护个体防护设备,确保其可靠性;穿胶布防毒衣,戴橡胶手套。要提供淋浴设施。作业场所禁止饮食、吸烟。及时换洗工作服。
7.IDLH(立即威胁生命和健康浓度)为20mg/m3,警示性差。超过IDLH浓度时,需采用供气式呼吸防护。
8.做好定期职业健康体检及上岗前体检工作,患有职业禁忌证者禁止从事相关作业。
9.进入密闭空间或其他高浓度的作业区,须有专人监护,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10.建立健全砷化氢中毒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根据需要加以完善并定期演练。
11.对于冶炼产生的矿渣,不宜露天,注意防潮,存放一定要妥善处理,堆放场地必须远离居民居住区,并且实行封闭式管理,处理矿渣的作业人员需戴防护用具。对于矿渣的运输环节也必须予以重视,应当实行密闭运输,避免矿渣被雨水浸泡。运输中的矿渣一旦被雨水侵袭,一定要远离人群停放。
现场紧急处理原则: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尽快送至有血液净化条件的医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