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下降,人们越来越“宅”。不想运动,又担心热量消耗不足。这时候,标有“零糖”“零卡”的代糖饮料和零食,备受人们的青睐。看上去几乎零热量,很多人因此认为代糖是健康的,可以敞开吃。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
甜点、零食、奶茶、冰激凌都是很多人的最爱。但对于部分人来说每天纠结的是——吃还是不吃?少吃一点还是再来一口?
碳水化合物,也称糖类,是自然界最丰富的能量物质。而在人们的饮食中,甜味又是人类快乐的源泉之一。放肆吃甜食而不长胖,一直是控糖者们的愿望。
几乎所有的非营养型甜味剂在人体内的分解产物都不含葡萄糖,且不直接参与胰岛素的分泌,所以理论上来说,非营养型甜味剂并不会引起血糖的升高,从这点看,似乎控制了糖类摄入。
然而,长期食用人工合成的甜味剂并不代表真的能够控制对糖的摄入。因为代糖并不能让你放弃甜食,对甜味的渴望虽然可以通过代糖满足,但反而会产生因为吃了代糖就可以肆无忌惮多吃其他东西的代偿心理,导致摄入更多的食物,从而引起肥胖。
人之所以能够感觉到甜味,是因为甜味物质与舌头味蕾上的甜味受体发生了化学反应,甜味受体向大脑发出信号,这样我们就感觉到甜味。
代糖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这是一些空间结构和普通糖类似的物质,能与甜味受体结合,所以舌头也能感受到甜味。代糖与甜味受体的结合能力比糖更强,因此甜度可达糖的几十、数百,甚至数千倍。要达到和白砂糖相同的甜度,食品中只需要添加极少量的代糖,这样可以大大降低食品的能量。
代糖是指替代性甜味剂,属于食品添加剂,其主要有三大类——天然甜味剂、糖醇和人造甜味剂。目前,市面上大部分代糖产品使用的都是人造甜味剂,如阿斯巴甜等。这类甜味剂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而是通过化学合成的。
根据《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我国批准使用的甜味剂有人工合成甜味剂、天然(或天然再制)甜味剂和糖醇类甜味剂。其中糖醇类也是天然成分的。
被允许作为食品添加剂添加的代糖,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都是安全的。
代糖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虽然代糖本身不产生任何能量,但是长期过多摄入代糖可能对人体产生如下不利的影响:
代糖具有比一般糖类更高的甜度。当人体摄入代糖,大脑会误以为身体摄入了大量糖,于是开始分泌胰岛素。然而,当胰岛素集结,却没有等到预想中的葡萄糖。久而久之,机体对分泌胰岛素的信号越来越迟钝,细胞也对胰岛素产生了抵抗,脂肪分解减少、合成增加,于是出现体重上升、血糖升高,导致肥胖、糖尿病等。
寄居在肠道中的菌群需要一个稳定的肠道环境以维持生长,对胃肠道的消化吸收也有一定帮助,一旦用代糖食品取代碳水化合物和葡萄糖,那些需要通过利用葡萄糖来维持自身生长的菌落会被杂菌取代。长此以往,肠道内的正常菌落环境就会遭到破坏,随之出现便秘、腹泻、消化不良等问题。
有研究显示,食用大量人工合成的甜味剂(尤其是软饮料中常用的阿斯巴甜和安赛蜜)的人患癌风险增加。《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JAMA Internal Medicine)发表过一项超过45万人的跨国研究,该研究提示,经常喝软饮料的人群(每天摄入量大于500毫升)与喝得最少(每月少于1杯,约250毫升)的人群相比,总死亡率高17%。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含人工合成甜味剂的饮料的影响程度更大。
世卫组织建议,人均日添加糖提供的能量应控制在总能量的5%以下,或糖量不超过25克。
那么,25克糖量相当于多少实物?大约相当于大半听可乐,或者半杯奶茶,或者一杯酸奶。
尽管目前市面上合格的代糖食品,添加的代糖是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但这并不代表可以长期大量食用。消费者在选择代糖食品的时候,应尽量选择含天然甜味剂的食品,比如赤藓糖醇、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甜茶苷等。
偶尔吃代糖食品或饮料是安全的,大家不必过度紧张。对代糖,我们要有科学理性的态度,适度食用,过犹不及。我们应科学地认识和食用代糖,并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和运动,提升自己的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