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顺应食品安全监管新情况新问题,组织开展科技项目攻关,着力解决“检不出、检不准、检不快”的问题。我们针对公众关切的食品掺杂掺假物质等检验技术难题,研制发布了106项食品补充检验方法,可以检测近千种物质,检测范围覆盖了面制品、肉制品、豆制品、调味品等多个重点食品品类,从技术层面大大压缩了食品安全违法的空间。
我们针对食品中潜在的非食用物质风险,将那非类、拉非类等物质,纳入到《食品中可能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名录》中,并且发布配套的检验方法。名录发布以后,各地查处了一大批食品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的案件,对违法企业形成了强大的震慑。
我们针对食用农产品快速筛查需求,发布食品快速检测方法67项,在农贸市场、校园食堂等重点场所发挥“快速筛查”的作用,提升了问题发现的效率。我们还针对产业发展状况和监管实际需求,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农业农村部等部门,累计发布国家标准1725项,持续完善“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标准体系。
在这里我要特别和大家说的是,近年来有这么几类食品安全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人民群众反映强烈。比如,肉及肉制品中掺杂其他动物源性物质,有的号称是羊肉卷,其实里面掺了鸭肉;又比如,食用植物油中掺杂其他油脂,有的号称是特级初榨橄榄油,其实里面混入了一定比例的大豆油、玉米油等。要全面解决这些问题,检测技术是突破口,但是放眼全球,目前各国都还没有研发出比较成熟有效的定量检测方案。
为此,市场监管部门专门采取“揭榜挂帅”的做法,调度全社会优势的科研力量,来组织开展科技攻关。目前,我们已收到了近百项申报材料,有望在检测技术上实现突破。如果有了新的进展,我们也会及时向社会通报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