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日是第26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爱耳日”活动主题是“健康聆听 无限沟通”。在工作场所中,很多处于强噪声作业环境中的工人可能面临着职业性噪声聋的潜在风险。职业性噪声聋不仅严重影响劳动者的身体健康,还可能影响企业生产安全。今天,我们一起了解职业性噪声聋的分布行业及预防措施。

我国《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明确将职业性噪声聋列为第二大职业病,每年新增病例超万例,集中于制造业、建筑业、采矿、纺织等高噪声行业。
为何它被称为“隐形杀手”?
(1)损伤不可逆:长期暴露于≥85分贝(如电锯声、冲压机轰鸣)环境中,内耳毛细胞会永久性死亡,且无法再生;
(2)潜伏期长:早期仅对高频音(如门铃、电话铃声)不敏感,易被忽视;
(3)进展隐匿:听力逐年下降,直至无法正常交流,甚至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存在噪声危害的行业和工种分布非常广泛,《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中列举了可能导致噪声聋的行业工种。在实际工作中噪声主要来自于:
机械加工、制造:下料、剪切、锻造、冲压、辊压、铆接、落砂、造型;
控制或消除噪声源,是从根本上解决噪声危害的一种方法。可以采用无声或低声设备代替发出强噪声的机械。
最常用的是耳塞,根据外耳道形状设计大小不等的各种型号,隔声效果可达20~35dB(A)。耳罩隔声效果优于耳塞,可达30~40dB。在某些特殊环境,由于噪声强度很大,需要将耳塞和耳罩合用,使工作人员听觉器官实际接触的噪声低于85dB(A),以保护作业人员的听力。
进入噪声作业岗位操作前,必须佩戴防噪声耳塞、耳罩或者防护岗位所需要的劳动防护用品;
进入岗位后认真检查隔音、消声设施无异常现象,方可进行岗位作业;
加强日常设备的维修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岗位操作人员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加强对噪声岗位工人的教育;
噪声的识别与检测,加强对生产环境中噪声的测量,如工作场所中噪声职业接触测量值超过国家标准,及时查找超标原因,加以改进。
定期对接触噪声的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听力损伤,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发现存在高频听力下降者,应注意观察,并采取适当保护措施;
对于听力明显下降者,应及早调离噪声作业并进行定期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