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长,番茄、茄子、黄瓜、青菜等这些冬季吃不到的蔬菜一年四季都可以在餐桌上见到。俗话说“不时不食,顺时而时”,反季蔬菜真的安全吗?反季蔬菜营养和应季蔬菜有区别吗?
要想弄清楚反季蔬菜到底好不好,首先要弄清楚应急蔬菜、反季蔬菜的定义。
应季蔬菜,是指按季节、节气等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种植、生长并成熟的菜品,也称时令菜。
反季蔬菜,是指在一般地区因热量条件的限制而无法正常栽培的季节内,利用特殊环境资源或采取保护性设施进行生产的蔬菜。
反季蔬菜按照种植、生长的情况,通常分为三类:
1.异地种植。即在南方地区种植生长,冬季时运送至北方市场;这类蔬菜对南方来说是应季菜,对北方来说是反季菜,如菜薹、豌豆尖等。
2.长期保存。即通过现代技术(如低温贮藏)来延长应季蔬菜的保质期,如蒜薹等。
3.大棚种植的蔬菜。准确来说,前两种并不算反季蔬菜,因为对于生产地而言都是顺应季节的,只是对于消费地来说是反季节。而大棚种植蔬菜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反季节蔬菜”。
反季节蔬菜是否安全,跟反季无关,和应季果蔬一样,安全是种出来的。目前大家对反季蔬菜有争议的点主要是激素和农药。
① 植物激素
其实,植物激素只是一种调节剂,只对植物起作用,对人没法起作用。
实际上,目前广泛使用的那些植物激素,都是无毒或者毒性很低的,用在植物上还会自动降解,即使有残留,也会远低于安全标准。
② 农药
使用农药是所有蔬菜都会面临的一个问题。只要使用方法是规范合理的,就基本不用担心安全的问题。
种植过程中使用的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采前采后使用的催熟剂、保鲜剂等等,只要是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生产的,就可以放心食用。
1.一般来讲,应季蔬菜比反季蔬菜营养含量更丰富、营养价值更高。
2.应季蔬菜多为露地种植,通风、日照等条件更好。
这是由于应季蔬菜都是露地种植,良好的通风、充足的日照以及昼夜的温度差,使得营养物质的合成和积累更充沛,果实饱满多汁;而反季蔬菜多在大棚内生长,受到棚内光照和温度的制约,营养物质相对积累少,口感也受到影响。
3.无公害有机肥料的使用使反季蔬菜品质提升。
我国北方冬春季节寒冷,农作物种植受限,应季蔬菜种类单一,以白菜、萝卜为主,而像豆类、茄果类、深色叶类蔬菜等富含蛋白质、维生素B2、胡萝卜素的蔬菜却很少,从而导致了营养素供应不均衡。
为延长冬季蔬菜的食用期限,北方居民常常将蔬菜进行贮藏或腌制。长时间贮藏与腌制的新鲜蔬菜,特别是叶类蔬菜,不仅会造成原有的营养素流失,并且还会增加蔬菜中硝酸盐与亚硝酸盐的含量,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尽管反季蔬菜的营养素含量比同种应季蔬菜稍逊色,但依旧可以弥补冬春季节单一蔬菜品种所带来的营养素不足,在合理膳食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并且随着无公害有机肥料的使用,反季蔬菜中维生素C、可溶性糖、蛋白质以及有机酸含量增加,硝酸盐含量降低,反季蔬菜营养品质得到提升。
作为消费者来说,在选购反季节蔬菜水果时,尽量选择外观正常的品种,食用前可以进行浸泡、削皮等处理,不要因为安全性而拒绝反季节蔬菜水果,毕竟反季节蔬菜水果丰富了我们的餐桌,满足了我们在寒冷的冬季对新鲜蔬菜水果的需求。
在日常挑选蔬菜时应以当季时令蔬菜为主,保证人体所摄入蔬菜的营养性和安全性;而在蔬菜种类稀缺的季节,应以当季蔬菜搭配反季蔬菜,从而保证人体摄入营养的均衡性。建议每天摄入蔬菜300-500克,深色蔬菜占一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