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日暖风生麦气,绿荫幽草胜花时”,初夏来临,绿柳拂堤、麦香摇曳,随着小满的到来,气温会再一次升高,气候也开始变得潮湿起来,这个时节饮食上就要多注意,懂得忌口,记得提醒家人:吃3样,忌3样,懂得忌口,轻松一夏。
小满过后,天气炎热。小满养生,应以健脾化湿为主,建议“既病防变,未病先防”!
炎热天气,人体水分消耗较多,多种微量元素也随汗水排出,单纯靠喝水不足以弥补机体需求,因此要选择多元的补水方法。应季果蔬富含维生素和矿物元素,不仅能补充人体的水分还可补充微量元素。

平素胃肠有积热,比如经常便秘、反复口腔溃疡的人群,水分消耗更多,小满时节更容易疲劳甚至加重宿疾。要想减少水分消耗,就得吃些“苦”头。不妨适量吃些具有清热、通便、开胃作用的苦味蔬菜,如苦菜、苦瓜、莴笋等。但应注意,因味苦的食物具有能泻能燥能坚的功能,所以不宜多食。

小满前后天气炎热、湿气渐重,素有脾胃虚寒的人群耐不住炎热而贪凉食冷,就容易出现暑湿外感。中医认为生姜能温中散寒驱湿,建议这类人在饮食中注意适当吃些生姜。
中医认为,长夏在五脏中归于脾,也宜清补。按中医养生学的观点,过湿对脾不利,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
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饮水多,导致湿气易侵入人体。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运化功能产生障碍,就会积水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
因此,夏天要常吃利水渗湿的食物,这样能够健脾和胃,脾健则其升降运化功能得以恢复,有利于行水利湿。

小满三不吃,秋天百病远。
很多人以为,吃生冷只是会导致当下拉肚子而已,其实不然。《内经》说:夏伤于暑,秋必痎疟。意思是,你夏季吃生冷,害了暑热的病,秋天就会有痎疟。
因为人类不是冷血动物,人的消化系统也宜暖而不宜寒。食用生冷食物,若脾胃功能不好,会影响身体吸收营养和生成血液,血液量就不够,从而影响整个身体的健康。因此,忌食生冷并非只是一句忠告,应该成为保持身体健康的必要信条。
瓜果类的生冷食物是天然的,可以等伏天之后再吃,适量吃挺好的还能利尿,但是雪糕、冰水这种人工的生冷食物建议一整个夏天都不要吃,特别是中老年人。
患慢性病者食用燥热食物,会导致病情加重。燥热的食物是什么呢?一方面是食材本身是热性的:比如羊肉、榴莲、胡椒、姜片等,另一方面是烹饪方法是热性的:煎、炸、烤。
夏季本身气温高,还食用这些热性食物,会使人燥不能忍,还会引起消化道和泌尿道一些病症。对一些慢性病人,还会引起便秘、痔疮、肠胀气、尿少、尿痛、肾痛等,吃太多还会引起口角炎、咽炎、结膜炎、痱子、中暑等。所以夏季要远离这些燥热的东西。
中医的肥甘厚腻之品,属于甜味、油腻性食物。从临床研究来看,甘味食物即淀粉类、糖类食物,摄入过量易导致胃癌;肥肉、油脂等高脂肪食物摄入过多,能促发乳腺癌、结肠癌、直肠癌和胰腺癌。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肿瘤属于积证的范畴,《内经》认为,积证就是津液、淤血的凝滞,而肥厚饮食,容易助湿生痰,无疑会加重这些病理产物的凝聚。
小满时节,万物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