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职业卫生管理中,不少企业误以为年度危害因素检测可替代三年一次的现状评价,答案绝对不行!某地卫健局执法案例已敲响警钟:现状评价是法定 “规定动作”,无任何平替。
某卫生健康局执法人员对辖区内一家金属制品企业进行职业卫生监督检查。该企业部分车间正在生产,现场确认其主要从事金属制品加工制造。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该企业被划分为职业病危害“严重” 的行业。
检查中发现,该企业虽然按要求完成了每年一次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但却未依照法律规定每三年开展一次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这一缺失,使得企业职业健康防护体系出现了系统性、周期性的“关键盲区”,无法全面、深入地评估和整改潜在风险。
执法人员当场出具《卫生监督意见书》,责令其限期改正。该企业经普法教育后,立即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该企业的行为,明确违反了以下法律法规:
依据《职业病防治法》第七十二条及《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管理规定》第五十条的规定,并结合当地《卫生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鉴于该企业经责令后及时改正,属于较轻违法程度,当地卫生健康局最终依法给予该企业 “警告” 的行政处罚。
法条链接:
对于逾期不改正的,将面临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甚至可能被责令停止作业或关闭。处罚力度不容小觑。
年度检测与三年现状评价,是企业职业健康管理的“两条腿”,缺一不可。
全面排查:对企业生产工艺、设备布局、职业病防护设施运行情况进行全面排查。
风险评估:评估现有防护措施的有效性,分析职业病危害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
体系审查: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监护情况、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等进行系统性评估。
提出对策:针对发现的问题和风险点,提出系统性的整改建议和持续改进方向。
简单来说,检测是“看现象”,评价是“找根源、开药方”。 只有将两者结合,才能构建起立体的、动态的职业病危害防护网。
杜绝侥幸心理,刚性落实制度:必须建立并严格执行“年度检测 + 三年评价”的双重防控机制。现状评价绝非形式主义,而是企业履行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的核心体现。尤其对于铸造粉尘、涂装毒物、噪声等关键环节,必须通过评价进行深度剖析。
强化报告管理,发挥档案价值:现状评价报告是企业的“核心法律档案”。应实行严格的三级审核与存档制度,并依法向卫健部门报告、在醒目位置向劳动者公布。规范的管理不仅能避免行政处罚,更能在未来可能发生的职业病责任纠纷中,为企业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
行使知情权,主动核查报告:您有权查阅本单位的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报告。请重点关注自己岗位对应的危害因素、检测结果以及防护措施的有效性评估。如发现企业隐瞒不公示、或报告结果显示危害超标却未采取有效防护,应留存证据并及时向辖区卫生健康部门举报。
提升防护意识,筑牢最后防线:结合评价报告明确的风险点,严格做好个人防护。接触粉尘必须规范佩戴防尘口罩,从事焊接作业务必使用防护面罩和眼镜。要吸取“某机械厂辅助工因无防护致电光性眼炎”的教训,拒绝无防护作业,并定期参加职业健康检查,牢牢守住自身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