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玉米、玉米油、玉米糁、玉米淀粉……这些日常美食背后,可能隐藏着“看不见的威胁”——真菌毒素。其中尤其需警惕玉米赤霉烯酮,它污染广、检出率高,危险大。在生活中如何避免,一起看看:
这种毒素并非天然存在,而是由禾谷镰刀菌、串珠镰刀菌等多种镰刀菌属真菌产生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在仓储粮食中尤为常见。
更值得警惕的是,玉米赤霉烯酮属于非甾体类雌激素化合物,进入动物体内后会转化为雌激素活性极强的α-玉米赤霉烯醇,对生殖系统造成严重影响。数据显示,玉米中该毒素的阳性检出率高达45%,远超小麦、大米等其他谷物,堪称“重灾区”。
为确保食品安全,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 2761-2017)明确规定,玉米粉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最大限量值为60μg/kg。

玉米赤霉烯酮一旦超标,食用后可能引发中枢神经系统中毒,出现恶心、发冷、头痛等症状,长期摄入还可能对内分泌系统造成潜在损害。
超标的主要原因包括:原料在种植、采收、运输或储存过程中防护不当;生产经营企业未严格筛选原料、未落实检测流程,或生产工艺控制不到位。
面对玉米赤霉烯酮的威胁,我们无需过度恐慌,掌握以下关键方法,就能有效降低风险:
储存谷物时,确保环境通风、干燥、低温;可采用抽真空包装等方式,从源头避免真菌繁殖。
尽量选择小包装谷物产品,避免大量囤积导致霉变;优先挑选新鲜度高、无异味的食材。
除了观察食品外观是否有霉点、闻是否有异味外,还要重点查看保质期,坚决不买、不吃过期产品。
购买玉米、小麦等谷物时,选择正规厂家生产、有质量保障的产品,不贪图便宜购买来源不明的食材。
发现家中谷物霉变,要立即密封丢弃,避免毒素扩散污染其他食物;若不慎误食霉变食品并出现不适,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食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