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预防职业病的发生,保护员工安全与健康权益,《职业卫生标准》等相关法规中明确规定了职业环境中有害物质允许存在的最高浓度——即“职业接触限值”。那么,职业职业接触限值究竟是什么?标准中如何规定?企业应采取哪些措施?一起看看!
职业接触限值(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简称OELs),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某种或多种职业性有害因素,对绝大多数接触者的健康不引起不良健康效应的容许接触水平。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GBZ 2.1-2019 )包括工作场所空气中359种化学物质、49种粉尘和3种生物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另有29种化学物质职业接触生物限值。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 2.2-2007 )列出了12种物理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工作场所超高频辐射、高频电磁场、工频电场、激光辐射、微波辐射、紫外辐射、高温作业、噪声、手传振动、煤矿井下采掘工作场所气象条件、体力劳动强度分级、体力工作时心率和能量消耗的生理限值。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1-2010) 也列出了部分物理因素如低温、全身振动、非噪声作业车间的噪声、采光照明等的卫生限值。

我国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称为容许浓度,分为三种类型: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PC- TWA)、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 )和最高容许浓度(MAC)三类。
1、PC-TWA
评价劳动者接触水平和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状况的主要指标,是容许劳动者接触的8h工作日、40h工作周时间加权的平均浓度,主要用于评价具有慢性健康效应的化学物质的累积接触。
2、PC-STEL
适用于以慢性毒性作用为主但同时具有急性毒性作用的化学物质的短时间接触的评估,对于这类物质,首先应确保劳动者8h工作日的接触符合PC-TWA,同时一个工作日任何一次短时间的接触浓度和接触时间也要符合PC-STEL。即PC-STEL与PC-TWA配套使用,8h工作日的平均接触浓度和一个工作日任何一次短时间的接触浓度的测定结果都应符合标准要求。
3、MAC
用于评估具有明显刺激、窒息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可导致严重急性健康损害的化学物质的接触。一般情况下,设有MAC的化学物质不再制定PC- TWA或PC-STEL。
1.标准一经批准发布,就是技术法规,各单位都必须严格执行,任何单位不能擅自更改或降低标准。
2.职业接触限值是衡量职业卫生状况的技术尺度。但它不是安全与有害之间的确切界限,只是判断化学物在一定浓度其安全性的基本依据。即便遵循卫生标准,少数敏感者仍然遭受健康损害甚至发病。
3.职业接触限值不能作为职业病诊断的依据,对于可经皮肤进入的毒物,即使空气毒物的浓度低于接触限值,也难于保障工人健康,尚需注意皮肤防护。
4.空气中同时存在多种毒物时,要依据它们之间联合作用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
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书面告知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