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的发生主要取决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性质、作用于人体的量以及劳动者的健康状况。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性质、浓度、强度,接触机会、接触方式、接触时间、接触强度、接触频率,以及个体的遗传因素、年龄和性别、个体健康状况、生活方式及个人习惯会对职业病的发生产生影响。
目前常见的危害因素防治措施有以下几大类:
(1)革----技术革新、技术改造
(2)水----湿式作业
(3)密----密闭尘源
(4)风----抽风除尘
(5)护----个人防护
(6)管----维护管理
(7)教----宣传教育
(8)查----及时检查、定期测尘和健康检查
(1)预防措施:减少人与有害物质的直接接触,无毒代有毒、低毒替高毒(控制)、消除有害物质源头(根本措施),设备密闭化、自动化(防止扩散)、隔离或远距离操作(避免人员直接接触)等。
(2)工程治理措施:采用通风排毒的措施将有害物质收集,通风排毒、净化回收。
(3)个人防护措施:通过佩戴个人防护用品控制进入人体的有害物。如穿戴防护手套、防护服、防护围裙等,佩戴过滤式呼吸防护用品、隔绝式呼吸防护用品,做好个人卫生等。
(4)应急救援措施:有效将急性事故的影响和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设置报警装置、配备现场急救药品、冲洗设备、应急救援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等。
(5)辅助用室:降低有毒物质污染衣物、皮肤的程度,根据生产特点车间卫生等级、实际需要和使用方便的原则设置车间卫生用室(浴室、更/存衣室、盥洗室以及在特殊作业、工种或岗位设置的洗衣房等)。
(1)噪声:控制噪声源(根本措施)、控制噪声的传播(吸声、消声、隔声),个体防护(耳塞、耳罩、帽盔等),合理安排劳动和休息。
(2)手传振动:采取技术革新,减轻或消除振动源的振动,限制作业时间和振动强度,改善作业环境.,加强个人防护,加强健康监护和日常卫生保健。
(3)高温:建筑物和设备隔热,自然通风和局部机械通风,穿戴导热系数小、透气性好防护服,工作帽、防护眼镜、面罩、手套等,提供含盐饮料、合理安排工作时间。
在工作环境中尚不能消除或有效减轻职业有害因素和事故因素时,了解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护措施,可有效控制职业病的发生,达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职业病防治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