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端午节临近,节日美食粽子已经陆续上市。每逢这时候,粽子的质量安全就会成为人民高度关注的问题,担心粽子质量不过关。为保障端午节期间人民群众能够吃到安全放心的粽子,各地市场监督管理局都会在端午节期间进行粽子抽检,保障粽子安全。那么,消费者在选购时应该注意哪些?如何科学食用?一起看看!
市场销售的常温粽子和速冻粽子是预包装食品,且口味众多,消费者可根据自己和家人的喜好进行选择。
在选购时要注意:
一看包装是否完好。不要购买包装袋破损、漏气或涨袋的;
二查标签信息是否齐全。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11)要求,预包装食品标签标示应包括:食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和规格、生产者和(或)经销者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贮存条件、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产品标准代号等。若标签标示信息不全、内容不清晰,或掩盖、补印标示的粽子,则不要购买。对于网上价格过于低廉的粽子,不建议消费者购买。
购买非预包装的新鲜粽子时,要选择正规商场、超市或市场。在选购时应注意:
一看粽叶,是否包裹完好,颜色是否正常(墨绿、黄绿、淡黄都属于正常);颜色过于鲜亮的不建议购买(可能是返青棕叶)。
二察粽体,形状是否完整,确保无霉点、无露米和无变形,粽线应捆扎松紧适度;
三闻气味,若粽子有酸败味等异味,表明粽子已变质。
消费者在选购时都比较青睐于颜色比较鲜艳的粽子。有一种“返青粽子”看起来碧绿,但吃后会中毒,消费者在选购时必须多加小心。如何才能鉴别是否是“返青粽叶”?
看外观,“返青粽叶”色泽青绿,看上去很漂亮,而正常粽叶在制作过程中经过高温蒸煮,颜色会发暗发黄;
闻味道,“返青粽叶”包的粽子煮后粽香味不浓,反而有淡淡的硫磺味;
看一看煮粽子的水,“返青粽叶”煮后水变绿,正常粽叶煮后水呈现淡黄色。
不论哪种粽子,吃前都要彻底加热。
预包装粽子可按照标签标示的食用方法进行加工制作。
新鲜粽子可参照预包装粽子的食用方法。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自制粽子可用高压锅、小火焖煮等方式,确保粽子蒸熟煮透后再食用。添加肉类和油脂的粽子中脂肪含量较高,普通人多吃也容易积食。
因此,食用粽子时,最好搭配一些蔬菜、水果、豆浆、汤羹等,既均衡营养,又有助消化。
特殊人群食用粽子要多加注意。由于粽子主要以糯米或其他谷类食物为主要原料,糯米中的淀粉主要为支链淀粉,升糖指数高,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食用量。另外,粽子加工时常加入动物脂肪,老年人、儿童和心血管病患者、肠胃消化功能较弱者都应少量食用。有逆流性胃炎的患者应控制食量,以免反酸症状加剧。
端午节天气比较炎热,粽子营养丰富,含水较高,容易酸败,保存时需要注意:
预包装粽子要按照包装上贮存方法储存,不要超过保质期。常温粽子一般可在室内阴凉处存放,也可在冰箱冷藏室存放。
速冻粽子应在冰箱冷冻室存放,不可常温存放。打开包装袋的粽子,室温存放不要超过2小时。
新鲜粽子每次要少量购买,并及时食用。必要时,可放在冰箱冷藏室,保质期一般3-5天。吃多少,煮多少。
自制粽子保质期短,最好现包现吃。没吃完的粽子需在放凉、水分沥干后冷藏或冷冻,最好尽快吃完。再次食用时须彻底加热。